从传统龙灯匠人手中的竹编龙骨框架,到现代电力工人架设的城市灯光网络;从“样式雷”家族传承的古建筑榫卯技艺,到电焊技师运用机器人焊接技术高效完成的钢桁梁……本报记者聚焦三组匠人与技师,探访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科技的坐标轴上,以不同方式标注工匠精神的时代刻度。
经纬流光织古今:民间绣活与现代纺织的织造革新
在新余的夏布绣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正精心绣制融合中国山水画元素的夏布绣文创作品,一针一线都凝聚着传统绣艺的灵动气韵。在吴婉菁的绣架前,粗犷古朴的夏布与多彩纤细的绣线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易断丝、难下针的夏布材质,她以“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将传统针法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新研发符合当代审美的夏布绣元素家居、文创产品。“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吴婉菁说,“既要像守护火种般珍视传统,也要像春风化雨般让它融入当下。”
而在江西脉动智能制造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技术主管张於君正调试着自动裁床,激光精准切割出各式时尚布料,每一道数据驱动的裁剪轨迹都诠释着现代纺织业的科技美学。从手工打版到数字化设计,工作效率提升70%;自动裁床让面料利用率提高7%。“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智慧把大概变成精确。”他如此诠释。
榫卯焊花历春秋:古建修复与焊接工艺的时空对话
江西省“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叶伟平轻抚清代祠堂断裂的木梁,手中的新制樟木构件以直榫的方式严丝合缝嵌入旧梁,“没有一颗钉子,也没有一丝胶水,不靠外力,全凭结构本身的力量”。——这正是中国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智慧。40多年来,叶伟平修缮过的文物保护建筑和仿古建筑风格多样且数量众多,承担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程1000余个。他带领团队用竹尺丈量飞檐,以传统刀具手工雕刻,在修复建筑的同时更修补文化的记忆。“我们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技艺活在当下。”望着阳光从雕花窗棂投下的斑驳光影,他如是说。
在焊花飞溅的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车间里,电焊特级技师刘青正手持焊枪在钢梁上“描绘”细密纹路。已参与50多座国内外知名桥梁建设的她,累计完成9万米焊缝且优良率超99%。面对智能焊接设备,她带领团队日夜调试参数、优化程序;针对新型材料,她创新研发专属焊接工艺。“工匠精神就是对每道焊缝的精雕细琢。”为了确保关键焊缝的完美品质,她常常一作业就保持同一姿势数小时,将每一次焊接都视为钢铁上的艺术创作。
灯火千年一脉承:龙灯技艺与电网守护的光明接力
青竹剖成细篾的脆响惊破晨雾,南昌龙灯匠人的掌心叠满茧痕。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城南龙灯代表性传承人史克滨手中的竹篾在炭火盆上弯折成龙首关节,釉红绸缎覆盖浸透桐油的竹骨,金丝游走成鳞……传统的竹编龙灯百余道工序虽凝聚匠心,但因笨重、易损、运输困难而难以普及。因此,史克滨走上了龙灯制作技艺的改良之路:以韧性塑料替代竹篾骨架,用LED灯取代明火,研发可单人舞动的迷你“彩带龙”,让节庆道具成功变身全民健身器材,更远销海外36个国家和地区。“改良是为了让中华图腾在全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为,工匠技艺绝非墨守成规的刻板复刻,而是“在对传统的敬畏中注入创新的灵魂”。
城市的另一端,国网南昌市红谷滩区供电公司九龙湖供电所所长杨翠正巡视辖区配电网的“神经末梢”。该供电所不仅承担着26.9万用户的用电需求保障,更是南昌西站等城市大动脉的“电力心脏”。近三年来,杨翠带领团队推进全自动FA(馈线自动化)技术应用,推动全省首个高可靠性配电网示范区落地生根,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完成189次重大保电任务并零失误。她说:“精准是要求,容不得毫厘偏差。”从网格化精细服务到数字化智能服务,电力职工用“绣花功夫”守护着万家灯火,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专家视角:文明传承与技术进步的双向奔赴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背后,工匠精神的传承正经历着时代的淬炼。
江西省文化名家、南昌市劳动模范、民俗专家梅联华表示,传统手艺人与现代工程师在新时代共同诠释工匠精神的多元内涵,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传承图景。技艺维度方面,传统手工为现代设计注入文化基因,工业技术则为传统工艺的规模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传承模式方面,传统工坊逐步引入现代管理与培训理念,职业院校也开设了非遗技艺相关专业课程,使技艺传承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时代适应性;创新路径方面,两者的创新本质都是对“精益求精”的践行,传统手工以文化创新激活传统,工业以技术创新驱动效率,共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价值内核方面,两者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文化与产业生态——传统手工为工业设计提供灵感源泉,工业生产则为非遗传承等创造经济支撑,共同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价值。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迪云表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追求和氛围,其关键点是敬业、精业和奉献。其中:敬业反映职业精神,是前提;精业反映职业水准,是核心;奉献反映个人品德,是保障。工匠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是创新——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升华,“匠”是基础,体现的是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体现的是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两者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只有将创新理念与工匠精神融合起来,才能领略到“匠心”之妙。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拓展路径、多方协同,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记者手记: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技艺都是演绎“实用美学”的极致表达——前者以人文温度延续文化血脉,后者用科技精度重塑产业未来。古法榫卯的匠心独运,现代焊接的精益求精,都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于毫厘之间彰显卓越,在时光淬炼中沉淀智慧。从竹编龙灯的文明图腾到智能电网的现代脉络,变的是载体形式,不变的是对光明的匠心守护。
新时代的技艺传承是传统智慧与创新思维的深度交融,工匠精神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守护传承它的方式。匠心在传统与科技的碰撞中,正生长出更坚韧的骨骼。
□龚玉磊 本报全媒体记者 齐菲斐 张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