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首席记者 邹鹏飞 报道 “太感谢你们了,我的案子终于了结了。”近日,在南昌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庭内,罗先生紧握着仲裁员黄俊平的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场长达两年的工伤维权之路,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罗先生在南昌某公司车间维修搅拌车时,右手不慎被压伤。伤痛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折磨,还有后续一系列复杂的维权难题。经法定程序,他的工伤被依法认定,最终被鉴定为十级伤残。本以为有了明确的认定,赔偿会顺利进行,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罗先生多次主动联系企业,试图就工伤待遇进行协商,从初次诚恳沟通到反复据理力争,却因工资构成认定分歧、赔偿标准认知差异等多种原因,始终未能与企业达成共识。一次次的碰壁,让他身心俱疲,无奈之下,他向南昌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递交了仲裁申请。
南昌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受理此案后,秉持“以人为本、调解优先”的工作理念,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主动搭建起沟通平台,全面深入了解案件情况。仲裁员黄俊平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在调解过程中,不仅耐心地向双方阐释《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还结合近年来本地类似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面对企业的顾虑,他从企业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角度进行劝解;针对罗先生的担忧,他则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抚和法律支持,引导双方以理性态度对待争议。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用人单位同意一次性支付罗先生工伤待遇赔偿,其中包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共计8万余元。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罗先生紧绷两年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南昌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高效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不断创新调解机制,积极探索出“庭前调解+心理疏导+多方联动”模式。在庭前调解环节,提前介入纠纷,掌握矛盾关键,将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心理疏导贯穿调解全过程,关注当事人情绪,缓解对立情绪,为调解创造良好氛围;联合工会、司法、企业协会等部门,整合资源,形成调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