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驱车前往余干县杨埠镇红色村霍源,寻访当年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霍源村位于鄱阳湖平原余干县东南的丘陵地带,山岭叠翠,柏油路蜿蜒盘旋,宁静的水塘边不时闪现出一幢幢气派又漂亮的楼房。
在霍源,我找到革命烈士霍天藻的孙子霍国贞,老爷子今年85岁,精神矍铄,他为我讲述祖父辈投身革命的故事。
1927年底,方志敏、邵式平发动弋横暴动,在暴动影响下,余干东南山区五雷一带革命运动星火燎原。1930年5月15日在五雷长源周家保庆峰庙,成立了余干县苏维埃政府。
霍天藻兄弟共五人,他排行老五。因为有识牛和钱币鉴定的特长,生活过得不错,积累了一些财富,后来还娶了一位“官二代”做老婆。若不参加革命,霍天藻本可过着安稳富足的生活。有一次他去县城卖梨,几个国民党士兵用假银圆支付,霍天藻是钱币鉴别行家,因坚决拒收假银圆,在争执中与士兵扭打起来,并把一个士兵打伤。这几个士兵就呼喊附近的同伴,将他抓送至兵营里关押。同一牢房关押了一位中共地下党员,通过几天接触,这位同志了解到霍天藻有参加革命的意向,建议他联系家乡党组织。
霍天藻获释后,于1929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白天他在家种田和做牛生意,鉴别钱币,晚上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国民党对余干五雷苏区实行大米、食盐封锁,霍天藻等人多次从铅山县收购食盐,把盐藏在草木灰或者黄泥里,秘密地运回红军苏区。后来霍天藻地下党员的身份暴露,有一天保安团从村子后山突然来家里抓人,霍天藻紧急之中钻到家里仓库底板下,躲了一天一夜。因没有抓到人,敌人恼羞成怒,朝屋内连开数枪,霍天藻家的大门和壁板上留下许多弹孔,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能看到弹孔痕迹。
土地革命时期,霍源村是余干县苏维埃政府第四区驻地。在霍天藻的影响下,霍源组建了第四区赤卫队、先锋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组织。霍天藻还参加了攻打柴店福安山、进攻白区古埠镇和万年盘田董家等多次战斗。霍天藻担任柴店乡苏主席后,国民党当局悬赏50大洋捉拿他。
1933年土地革命进入低潮,在国民党的两次残酷“围剿”下,余干五雷苏区沦陷在白色恐怖之中。1933年5月,国民党余干县靖卫团及附近古埠镇的区保安队等地主武装进入霍源村,霍天藻被人出卖不幸被捕,押往白区进行严刑审讯。面对威逼利诱,霍天藻坚贞不屈,几天之后被残忍杀害,敌人将他的头颅悬挂城墙示众。为了革命事业,霍天藻花完了家里的积蓄,变卖了家里大部分资产,他牺牲后留下两个未成年子女,后来小儿子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不久就被折磨致死,其大儿子霍余才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
据霍国贞讲述,舒新德是霍源村赤卫队员。1930年6月,余干县赤卫队决定攻打封建堡垒白区反动中心点——万年县齐埠镇盘田董家村。舒新德外甥家就在盘田董家村,他对盘田董家村地形地貌、巷弄及军事设施比较了解,毅然决定为赤卫队充当向导。没料到狡猾的国民党白军和地主武装早有准备,在村子军事要点架起了多处土炮火力点严阵以待。赤卫队员武器主要是鸟铳、排枪、土驳壳枪、梭镖、大刀等,双方进行激烈战斗,攻打盘田董家失利,赤卫队员当晚退回霍源村。
次日,国民党反动派打听到舒新德参加了当晚的行动,将他哄骗到盘田董家村,把他装入麻布袋打死。舒新德牺牲时年仅38岁,他参加革命工作仅仅4个月,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除了舒新德的壮举,霍源村还流传着红军洞的传奇。霍国贞老爷子和我讲起了后山红军洞的故事。这个故事与霍源村的另一位革命者霍接书有关。
霍接书常在长源周家从事织布工作,耳闻目睹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晚上回到霍源村,便向乡亲们传播革命理念﹑革命方法。国民党白匪准备抓捕他,霍接书得知消息后被迫辗转藏匿。最初借宿亲戚朋友家里,但怕连累他人,最后选择躲藏在霍源村东源坞山坳里,找到一个以前烧制白炭的竖窖藏身,外人很难找到此地。这便是后人讲的“红军洞”。
霍接书小名“细牛”,妻子余菊花送饭到附近就佯装找牛用“哞﹑哞哞……”声音进行呼唤,霍接书听到声音,确认是妻子后方出来接应饭菜。为了躲避敌人的严密监视,余菊花想尽各种办法:有时候伪装成打猪草,事先把饭菜放在竹篮底部;有时候伪装成到田地摘菜;有时候伪装成到山上采摘野果子……她不断变换送饭的时间和路线。
据记载,霍源村土地革命时期仅有30余户人家,而从1929年8月至1933年5月,至少有6位烈士牺牲,如霍天藻、红军铁匠霍发有、先锋队员霍保贵、霍祥喜、赤卫队员舒新德、霍保科等。
如今,霍源村已发展至250余户人家,村民早已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卢新民